让更多奋斗者在呼和浩特好就业就好业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全市以城镇新增就业 3.07万人,其中青年群体就业 2.26万人的亮眼成绩,书写了“好就业、就好业”的民生答卷。这份成绩单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座城市对青年梦想的郑重托举,彰显着呼和浩特对人才的渴求与温度。
经济的稳健增长,始终是就业的坚实根基。上半年全市 2088.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6%的同比增速,如同强劲的引擎,为就业市场注入源头活水。“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的铿锵步伐,1200余个重点项目释放的岗位动能,不仅为青年打开了职业发展的广阔天地,更构建起“产业升级—岗位扩容—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而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青年的创新活力碰撞,传统产业转型与青年的跨界思维交融,这座城市的就业市场正从“数量保障”向“质量提升”跨越,让“好就业、就好业”更有底气。
政策的精准滴灌与服务的贴心护航,让“好就业、就好业”的愿景照进现实。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他们来说,既需要精准的政策扶持,也需要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强化就业保障措施,确保各类群体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呼和浩特深谙青年就业的痛点与期盼,以“人才强市 25 条”的租房补贴、购房优惠筑牢生活根基,用“青创助航”的创业贷款、场租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直抵青年就业创业的堵点难点。505场线上线下招聘会送来的33万个岗位选择,“政校企”联盟延伸至校园的职业指导,更让就业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敲门”,实现青年与机遇的精准对接。
对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关怀,更显就业工作的温度与广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里,订单式技能培训让进城务工人员手握新能源、电商等“新饭碗”;专项招聘通道中,政策保障为退役军人打通职业转换的“最后一公里”。这些举措既守住了民生底线,更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在青城找到归属感,印证了“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价值的舞台”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呼和浩特,正以就业的稳健态势,成为青年逐梦的热土。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个人成长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呼和浩特必将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更精彩的民生篇章,绽放更持久的发展活力。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