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呼和浩特:研发攻坚筑高地 创新驱动结硕果

 

 

呼和浩特:研发攻坚筑高地 创新驱动结硕果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11-17   |   访问次数: 41    
字体:
〖背景色:

  走进赛罕区中环产业园,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颗粒硅项目的生产景象格外振奋人心:5条模块化生产装置高耸直立,钢架结构的生产设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智能立体成品库内外,AGV智能小车穿梭转运……这里不仅是硅基材料的生产高地,更是呼和浩特市研发投入结出硕果的生动缩影。

  2024年,呼和浩特市研发投入攻坚行动交出亮眼答卷:财政科技支出达10.04亿元,较2020年激增123%;在财政资金的撬动下,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至50.5亿元,较2020年增长3.7%,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1.23%。一组组攀升的数据,彰显着呼和浩特市以研发投入为笔,书写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便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围绕冷氢化制备技术、反应精馏技术、流化床调控技术以及氯硅烷高效利用等行业关键环节,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开展系统攻关,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应用层层递进,确保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精准对接生产需求,切实解决行业痛点。2023年9月,公司一举创下10万吨级多晶硅建设投产速度的“全球之最”。

  “我们始终聚焦生产核心技术,把研发经费花在‘刀刃上’。”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经理张韶慧介绍,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83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投入提升至9034万元,销售收入同步提升至约25亿元。研发费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完美诠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最终转化为沉甸甸的技术成果。截至目前,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颗粒硅及硅基新材料相关技术领域布局并申请核心专利50余件,其中22件已获授权,这些专利不仅是该公司技术积累的见证,更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为呼和浩特市研发投入强度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创新投入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高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将研发投入纳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指标,出台专项政策,通过组建“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与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大学签署战略协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创新主体,有效稳定了市场主体的创新预期。同时,跨部门协同发力让研发投入归集更高效,呼和浩特市政府深化与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发文、座谈交流、“一对一”走访等方式,推动驻呼高校、科研院所R&D经费应归尽归,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月调度机制,协同统计部门精准跟踪经费支出进度,既确保了数据质量,更通过动态服务及时解决各类主体的投入难题,为研发活动持续开展提供了稳定保障。

  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进一步点燃创新热情。呼和浩特市财政建立增量激励机制,对年增量超1000万元的单位按10%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2024年已向35家高校院所及企业兑现资金3389万元,带动190家规上企业和41家高校院所持续加码研发。同时推动708家企业享受31.61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102家企业发放1944万元后补助资金,财政激励与税收减免形成合力,让企业敢于投入、愿意创新。

  精细化服务则打通了研发投入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高校院所归集难题,呼和浩特市定向培育100名科技特派员,协助将设备购置、人员薪酬等合规支出纳入统计;面向企业建成32家特派员工作站,培育60名财务类特派员,联合多部门开展26场专题培训,“点对点”服务48家央企国企和379家规上企业,成功实现90家企业研发经费零的突破。

  从政策护航到服务提质,从资金激励到协同融合,呼和浩特市正以多措并举的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既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创新平台建设拓宽了就业渠道,让创新成为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