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呼和浩特: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呼和浩特: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09-17   |   访问次数: 29    
字体:
〖背景色:

  在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无人机研发中心,低空飞行管控数字平台实时监测着模拟空域运行动态,工程师们正结合海量测试数据,精细调整着一架氢能无人机的飞行参数——这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易培云教授团队及西北工业大学专家团队,为呼和浩特低空经济发展量身打造的气态氢能长航时运输无人机。

  “这款无人机的研发,是我们联合研究院立足内蒙古实际、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内蒙古翔鹰低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炜向记者介绍,公司积极响应呼和浩特布局低空经济的战略需求,精准对接本地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草原应急物资投送及边境巡检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问题,凭借氢动力“零排放”的显著优势,提供了绿色低碳的解决方案。“立足地方,以创新驱动发展,这正是我们坚守的核心使命。”周炜表示。

  这是呼和浩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呼和浩特汇聚各方创新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合作,拓宽创新渠道,不断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夯基筑垒,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呈现“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工业大学三方联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组方案》,重组后孵化面积14.87万平方米,企业、营收分别增加200家、12亿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母乳氨基酸”“营养乳品创制”分别获中国乳业技术博览会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取得5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25个生态修复和饲草兼用型新品种入选“三北”工程良种。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授权7项发明专利,获得3款疫苗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文号。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在我市转化成果30项,孵化注册企业52家,助力齐鲁制药和金河生物等企业减少成本1亿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玉米无膜密植滴灌与高产技术在全市推广10万亩、亩均增产1.4吨。交能融合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国内首款充换一体共享型换电站,制定重卡换电服务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取得AI湍流模型开发4项突破性成果。202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2家、科普示范基地3家、科创飞地1家、创新联合体1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排名第108位,较2022年的117位提升了9名,彰显其稳步上升的综合实力。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享有“中国乳都”美誉的呼和浩特,乳业是当家立市之本,拥有“一谷一园”两大千亿级园区,奶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乳业不断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2024年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800亿元,向打造“世界乳都”全力进发。同样满怀壮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从2020年131.1亿元增长至2024年202.5亿元,2025年1至6月实现产值110.1亿元,产值增速9.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7%。

  通过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质资源,联动大院大所与龙头企业,呼和浩特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建立“研究院+公司+基金”成果转化模式,形成“引进一家企业、同步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培养一个创新团队”的“三个一”模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发展,黄维、饶子和、任发政、南志标、孙宝国等院士及一批批顶尖人才汇聚青城,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辅相成。近年来,呼和浩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1个,高层次人才724人。

  此外,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作用,吸纳汇聚5929家区内外创新主体,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6家、技术经纪人2000多名,吸收转化成果7595项。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